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探索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成为当代中国改革的主旋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的重大抉择。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衡量是否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要件。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简单对比,可以生动地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前,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虽然对发展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其排斥利益导向、缺乏价格杠杆等内在缺陷,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元,相当部分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而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47万亿元,增长128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长62.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增长51倍。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是深刻的、全方位的。30多年来,我国的巨大变化和成就,都源于经济体制之变。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外资经济蓬勃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低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社会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利益实现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会日益活跃,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打破,亿万农民走出乡村,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了,管理体制改革了,管制型政府逐步退场,服务型政府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发展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产业发展找到了新的途径和动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日益显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们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建立,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市场体制让中国人焕发了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财富不断涌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科技蓬勃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我们党坚持以先进性建设为核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自身建设日益加强,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巨大活力和动力,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按劳分配为主体、消灭剥削、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竞争性和激励作用,引导人们的利益实现,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得到全党、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成为破解我国前进道路上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对中国人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制度问题。把市场经济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体现了改革开放向前迈进的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载着复兴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寄托着追求物质富裕、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之不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代表了党心、民意。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否定了改革开放,违背了党心、民意;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脱离了改革开放的正轨,走上了歪路。
二、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出现在经济领域,是经济问题;有的不在经济领域,但与经济发展有所关联。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社会上有不少反思和议论,甚至有一些忧虑和不满。从关心国家发展、人民利益的角度讲,这都是正常的。但把矛盾和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进而怀疑或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则是错误的。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区分不同的情况,细致分析,理性看待。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也都有优点和弱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与市场固有的弱点有关。市场不能自动解决宏观经济稳定、收入分配公正、公共产品供应等问题。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不同,完全依靠市场的自发作用,区域、城乡等发展差距也会拉大。市场的弱点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画龙点睛。“点睛”,就是点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相连,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方向,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不足。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我们面对大多数的矛盾和问题,都与这种不完善、不成熟直接相关,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
比如,我国二元经济的特征还未根本改变,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重要体现,也是城乡发展差距巨大的重要根源,制约着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个别行业和企业存在违反市场规律的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的体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方法只能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经济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将矛盾和问题的成因简单化地归结为市场经济,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有人将消极腐败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将贫困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将教育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将社会道德不彰归咎于市场经济。虽然不能说这些现象与市场经济没有关系,但只要有一点比较的眼光,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只是其中的次要原因,它们有的与市场机制被扭曲有关,有的与市场机制的误用、滥用有关,根源都不在市场机制而在人,不能成为否定或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由。相反,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化解。对于这类矛盾和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科学分析根源,消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误解和曲解。同时,加快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改革,多管齐下,有针对性地推动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和国际接轨,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这场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不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笼统地以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来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无视我国仍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无视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事实,无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实践早已告诉我们,对当代中国来说,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不断深化改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三、坚持不懈地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定前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继续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面临着一个个“硬骨头”,要打一场场“攻坚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失时机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实现新突破。
改革开放越是深入越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改革精神。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旧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利益格局调整难度增大,各种新旧问题叠加,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大大增加。面对复杂的改革形势,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破除思想观念上各种阻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了精辟的论述,仍然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文献,仍然是我们破除各种杂音的有力思想武器,值得回顾和重新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见对不对,措施行不行,思路好不好,从根本上讲,不是靠争出来的,而是靠干出来的,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离开实践标准和实践检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抽象的无谓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越是深入越是需要坚定不移的科学精神。在新的改革形势面前,要更加着眼于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做到理论准备更充分、政策思路更缜密、统筹协调更有力。改革已进入需要协调推进的阶段,不能再依靠经济改革单兵突进,要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协同配合,协调推进。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和难点在于打破由于体制不完善所形成的、破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机制的既得利益格局。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着力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总结3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有益成果,既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也注重市场经济的共性,回归市场经济的基本面,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绝不能因为政府宏观调控积极有效而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作出误判,不恰当地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行政主导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会得而复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让每个市场主体血管里流淌的都是道德的血液。建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决策机制,决策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决策过程中要加强总体指导,建立和完善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过程监督,防止部门利益掺杂,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
改革开放越是深入越是需要持续发展的创新精神。只有坚持把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改革才具备公正性,才能够获得正当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如此。要尊重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厚力量。包产到户、乡镇企业等不少成功的经济改革做法,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很多好的改革思路、好的改革措施,都是以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群众能够更多地参与改革的决策过程,让群众智慧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营造公平的、有利于群众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既要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均等条件,从源头上保证收入分配公平,也要推动财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共同富裕建立在制度基础上。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