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网站!

本站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作者:         编辑: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12-03-26         来源:         点击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结合,从而使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高度统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要在文化传承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还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我们要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华文明的内在发展动力,在于它的刚健有力,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在于它的变革创新。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比如从传承方面看,具体措施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儒学、国学、孔子的当代作用方面还值得思考,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从创新方面看,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难以令人满意,急需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产生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树木,非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二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实践诠释,而且包括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并由此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意义和文化意蕴。

关闭

Copyright 2022 版权所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学院地址:山东省莱芜高新区山财大街1号邮编:271199电话:0531-7626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