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记者在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了解到,该校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29人、焊接专业全班41名大三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订购一空。据了解,截至目前,该校一次性就业率已高达98.13%。为何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职院校会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该校党委书记冯玉龙。
新闻故事:2011年4月8日,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喜达屋全球酒店及度假酒店集团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喜达屋全球酒店及度假村集团以往只限于与本科层次的重点院校合作,本次与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签约开创了该集团与高职类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先河。
记者:据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常常存在一头热的现象,请问贵校在校企合作上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的?
冯玉龙: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自建校之初就建立了实习工种齐全、专业设备配套、技术力量雄厚的实习工厂,80年代初期转产工业锅炉制造,形成了“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校企组合式办学特色。
近几年学校不断开拓创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着力创新“六同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企业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在“六同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统领下,学校不断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城市热能应用技术(锅炉制造与维修)专业深入探索完善“夏制造冬运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构建“1311”四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建立“四阶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着力打造“工学交替,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12月,由学院牵头携手26家职业院校、23家装备制造类企业、4家科研院所、2家行业协会组建成立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
到2011年,学校已有35个专业与97家企业签订966人的“订单培养协议”,并列入招生计划。
新闻故事:2010年12月,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涉及机构、人员、薪酬等方面的学院总体改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几乎牵扯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上级部门没有收到一封署名的上访信。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学校此次改革的初衷,做法和效果。
冯玉龙:2010年9月,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高职骨干院校”。这意味学学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学院原有的机制、体制已严重阻碍了学院的发展。
因此,我院在去年年底率先启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改革中,所有人员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按照考试、考察、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等程序参加竞聘。改革后,处级内设机构由原来的39个减少到30个,处级干部由原来的100人减少到84人,科级干部由原来的199人减少到167人,教职工由原来的794人减少到726人,离岗休养61人。5名处级干部和10名副处级干部在改革中落聘。改革实现了干部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绝大部分人员通过个人和学院的双向选择确定了自己的新岗位,三年为一个聘期,三年后自然解聘,进行新一轮竞聘,使全员竞争上岗工作进入常态化。
此外,改革后,该院还初步建立两级管理体制,整合了12个系部,成立了8个二级学院。收入分配体现向教学一线倾斜,同级别的岗位津贴,教学一线明显高于行政岗位,形成了学院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浓厚氛围,教师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