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讨论,始于学术领域,扩展于整个理论界,波及意识形态建设领域。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命题,为什么能成为普遍讨论的热点?值得认真探究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的缘起
讨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寻求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立足点和生长点的需要。中央实施“马工程”目的就在于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这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埋下了伏笔。在“马工程”推进前后,各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下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由此,就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即存在根据是什么;厘清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的边界。这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
讨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利益为轴心,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分层。利益主体多元化,决定了人们思想观念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这对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挑战。加之长期以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僵化、教条甚至错误的理解,用割裂开了的、碎片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中国的经济社会现状,错误地得出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的结论。因此,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
为了校正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肢解、曲解”,也需要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真面貌。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问题相对应,在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为深入把握一种理论的整体性,有必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我们对其分门别类研究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三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后,学科之间便各立门户、形成壁垒,各讲各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言:“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样带有肢解甚至误解的分门别类研究,割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完整性,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旗帜的马克思主义,也被弄得像老和尚的百纳衫,支离破碎、互不联通,丧失了固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图景
从“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有其自身固有的逻辑起点、逻辑线索和逻辑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以此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人肉体组织、需要、生产劳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等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进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整体性。以此为基础,他们注重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意图是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三个方面对人的解放条件加以剖析;他们对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精神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宏大叙述,旨在从规律角度揭示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交互作用的图景;他们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根本上是从社会制度演进角度,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终极关怀。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人的解放的物质条件、主体条件与历史进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与自然交往、人与社会交往、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规律;在用一般规律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如一的研究对象、理论逻辑和价值目标,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具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在狭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是一个整体,既不能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他们早期思想与晚年思想割裂开来。一些学者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恩格斯早在1886年就非常明确地说:“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段话清楚表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体系,两个人的思想相互补充,互为一体,不存在对立。马克思主义是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时代变化必然会出现新问题。因此,他们的思想在早期与晚期当然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表明两者的对立,恰好反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是走向“整体”的。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与他的继承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总结苏东剧变教训之时,有人认为列宁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这是苏东剧变的原罪;在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冲破马克思主义束缚的产物。这些看法都是与历史逻辑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不相符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如一是为人民大众立言,运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坚持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运用,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对立起来,特别是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整体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判断的学理基础,正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始终如一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时代问题,得出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思想观点,就体现了立场、方法、观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还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统一;此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还体现为形成的整体性、主题的整体性、方法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功能的整体性和叙述的整体性等。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真实整体,由理论逻辑整体性和主题整体性等内在地统一起来。只有将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中抽出任何一个部分并与其他相割裂,都难以说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我们反思以往理论上的某种失误和把握当代中国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在理论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产生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论原因。教条主义表现为: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单独抽出一部分,并夸大其词强调其极端重要性。例如,先入为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切割成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等板块,把这些板块程式化、模式化、固定化,造成板块之间相互隔膜。其次,从板块中抽取部分,进一步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观点,就肢解掉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变成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单兵突进;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就肢解掉了与社会生产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两大阶级利益极端冲突的前提,变成了“阶级斗争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并实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再次,再从部分内容中断章取义地抽出若干条条,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千古恒定的戒律。例如,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变成了反对资本的借口,把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分析变成了拒绝搞市场经济的理由,等等。在教条主义那里,马克思主义好像进入了屠宰场,先被分割成块,再被切割成条,最后风干成了干瘪无味的肉干。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就变成了没有逻辑性、没有说服力、没有生命力的僵死教条。事实上,理论或实践中的“左”与右,无一例外地都与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关。
在实践中,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这轮改革,是全面系统的整体性改革,目的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相适应,也涉及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调整机制要相得益彰且发挥整体作用。到本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器物现代化,而且包括制度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是整体现代化。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到了整体推进时期,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哪种学科和理论,都无法单独承担起这个重任,而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为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执笔人:牛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