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学校举行“无体育 不青春”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研讨会。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竞赛部副主任范星宇;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贾书申;山东省老教授协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原校长赵彦修;山东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山东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刘邦治;山东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郑三;山东省老教授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原一级调研员孟令君;济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豫;济南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济南市“理响泉城”理论平台副主编肖明君;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徐运国;党委委员、副院长任清华;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燕出席座谈会;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公共教学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徐运国主持。
各位老教授、专家对学校“无体育 不青春”校园体育文化品牌以及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育人给予充分认可和肯定,并针对学校体育育人品牌建设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讨论。
范星宇建议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要更细更实。二是要抓住重点项目,加大体育与卫生、艺术的结合,发掘莱职特色。三是要重视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破圈”,形成更大的社会效应。
贾书申认为学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一要重视文化积淀,深入挖掘品牌主题和内涵,致力于提高学生参与度。二要继续加强包括体育设施场馆,教职工、学生对体育认识,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加大宣传等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建设全面支撑作用。三要加大莱职元素挖掘力度,形成自己特色和亮点,形成不可复制的发展模式,比如“一跑一跳一太极”运动项目提炼。
赵彦修结合山东师范大学排球、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建议学校可以建设游泳馆等场馆设施,建设1-2个品牌运动项目,要进一步深化、总结、提炼,挖掘特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刘邦治结合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认为学校品牌建设有利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学生体质较差这一共性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继续深化“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逐渐成长为莱职办学特色,建好体育平台,形成专业特色。
郑三建议学校可以增加早操训练,提升在校大学生体能;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引入市场要素,扩大学校品牌影响力;适当增加体育项目,比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等。
孟令君指出,要加大体育与艺术、卫生融合,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交流和合作,建立体育教育专家库,助力“无体育 不青春”品牌建设。
宋豫指出,一要面向全体大学生由专业教师精心设计体育竞赛项目,比赛设计要有连贯性;二是在文化建设上要深入打造,用心打造,结合口号、文化墙、体育图标等媒介,重视体育思政育人作用,间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三是要坚持数据赋能,让数据说话,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运动数据支撑见证孩子成长。四是要重视系统宣传,加大赛前赛中赛后宣传力度,坚持用系统全面的观点来做好宣传。五是要增加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有校园到校外、社会,扩散到全市,带动社会效应;引入市场化元素合作办赛,允许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广告进驻校园,增加活动可持续性。
肖明君全面解读学校“无体育 不青春”科学内涵,指出要重视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不仅局限于“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它更像一个激发器,它会激发出一连串与“成人”“成长”“成才”等有关的应激效果。把体育当成办学特色和提升校园文化的抓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套餐式锻造,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思政育人功能,借助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精神。可以根据社会就业需求通过体育满足“育人需求”,从“职业体能”向职业技能靠拢。比如,翻运轮胎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反复“深蹲”,训练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的“下盘功夫”;再比如,通过“绑腿跑跳”可以训练护理专业小组急救的业务协同能力。从学校赛事扩大到社会赛事、城市赛事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角度,学校的体育文化向周边社区浸透,积极开发“第三课堂”,深度打造校园“无体育不青春”文化品牌;全力打造“无体育 不青春”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使得体育育人功能显著提升,涵养出了健康阳光、拼搏向上的校园文化。同时,莱职秉持“体育赋能、全民共享”理念,放大了“健康校园”的社会感染力和带动力,成为体育教育创新实践的领先者。
徐运国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教授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学校将进一步总结提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会上,任清华代表学校作《践行体育精神 赋能学生成长-打造莱职“无体育不青春”体育育人特色品牌》专题汇报。